大力发展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近10年来,燕园人合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深耕细作教育培训领域,从高质教育培训赋能、平台服务无缝对接到战略投资延展反哺,燕园人合立体布局,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培训服务,标注出了职业教育领域的“风向标”,成为高层管理者的“加油站”,就业创业人员的“助推器”。截止2017年底,已在全国开设了700多期总裁班,培养了6万余名管理者;举办了近五千期职业认证班,培训量超过80万人次并实现就业创业。
1、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准职业教育结合点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力资本积累是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关键,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释放人才红利,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条件。要加大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促进教育提高质量,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机制。同时,创造更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使职业教育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紧密协调、互相促进的关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
如何使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并使职业教育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发挥积极作用,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紧密协调、互相促进的关系,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实践中,要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融合、无缝对接,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特点和需求,培育特有的优势专业,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瞄准新常态下广阔的市场需求,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燕园人合量身定制了隶属人社部、工信部、国资委等单位有关部门主管的24类300余个培训项目,包括金融、工程、商务等1500多个职业认证培训的同时,还构建了职业培训宣传推广、品牌支持、人才应用等7大服务体系,注重延伸搭建30多个“培训后市场”项目平台,并联合在334个地市建立培训基地,2862个区县建立项目推广站,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矩阵式”网络化格局,培训与企业社会深度融合、广泛合作的“链接式”服务,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和就业创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培训服务体系。
2、适应世界经济新特点,把准职业教育融入点
从国际视野来看,近年来,很多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都提出了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或技能开发体系的目标,倡导职业教育体系的包容性、开放性、灵活性,强调职业教育体系的劳动力市场适应性;提出各层次职业教育间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间的衔接沟通等,这些理念与思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大国外交战略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走出去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发挥政府引领、行业主导作用,促进高等学校、职业培训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中国优质职业教育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合作办学,合作设立职业院校、培训中心,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和项目,开展多层次职业教育和培训,培养当地急需的各类建设者。建立区域(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快国际化推进步伐,是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有效办法。随着燕园人合职业教育培训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培训教育将向着突出实战应用性、视野开阔性、思路开拓性等维度方向进击突破,按照“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目标定位,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国际名校、权威学术机构及著名企业引进一批思维超前、造诣深厚的国际名师,实现课程师资国际化;与国外著名学府建立战略合作,让学员分批走进不同国家的名校进行补充深造,实现学习国际化;与国(境)外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和就业基地,让学员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找准方位、施展才华,形成职业教育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适应世界经济新特点,把准职业教育融入点
职业教育既要对接现实,承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任,更要思考未来,具备对经济发展走势的前瞻预测眼光。从古代猿人到现代智人,从小型部落到特大城市,从物物交换到虚拟货币,人、社会、商业从没停止过演变前进的步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其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拿来主义”“国外经验、本土化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建中国特色”三个阶段,见证了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大势、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平凡历程。
近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扑面而来,职业教育在蓬勃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变化和需求,根本在于不重视对社会需求情况的调研,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制定与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职业发展前瞻性规划,没有形成地区性职业教育的合理布局和结构,出现内容同质化、竞争恶性化、品质低端化、师资混乱化等不良现象。
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职业教育应成为先声夺人、适度超前,站在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的高度去探讨,充分思考潜在市场或未来市场需求,充分考虑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优化升级,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企业、行业的需要,科学、灵活地设置专业和调整课程,保证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规格的社会需求相吻合。
近年来,在培训市场下滑期,燕园人合不仅没有锐减教学研发投入,而且不断扩大教学规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课程设置上,以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为理念,综合了千名往届北大学员的学习诉求以及百位专家教授前沿的科研成果,形成了兼具实用性和前瞻性的课程内容;在师资甄选上,以师德师风第一、理论与实战并重为原则,从上百个北大EMBA 总裁班中挑选出富有学术造诣、实战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师资力量,形成展望未来培训发展的“瞭望团”;在教学管理上,以专业化、系统化、职业化为标准,由在北大、清华、浙大、复旦等院校EMBA 总裁班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达五年以上的优秀班主任,组成经验丰富、管理有方的专职教务团队等等,这些特色和优势,为打造和保持燕园人合教育培训“旗舰品牌”,紧跟教育发展大势、嵌入未来人才培训需求,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4、适应全面发展新需求,把准职业教育渗入点
马克思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清新矛盾新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全方位的获得感。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长速度快,范围广泛,消费需求不断增大,职业教育应增加文化培训供给的内容和力度,提升质量品位,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构建具有时代内涵的文化自信,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近几年来,各类职业培训在利益驱动下“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燕园人合历经十年砥砺奋进,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秉持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内容的北大精神血统,紧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艺术、国学、健康、旅游等10余个项目,作为职业培训的重点内容,配备各类专家级师资力量;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0余个游学实践基地,让学员实现转变学习生活模式提供了弹性化的灵活方式,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美好生活的全方位获得感增强;将人文类培训作为其它项目培训的有益补充,拓展延伸学习边界,满足不同学员的精神需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健康丰盈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