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翻天覆地的时代;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时代。
民营经济同样经历时间的冲刷和时代的拷问。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民营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进一步拓展了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空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发展,产品需求主体更加细化,产品生产模式开始从大规模生产到特色定制转变,为民营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支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度环境和氛围良好。
民营经济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要么创新,要么淘汰。如何突破突围,换羽高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指出,现在,民营企业主要存在产业层次不高,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要素保障不均,发展软环境约束压力较大;企业竞争力下降,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步消失;环境复杂多变,企业“走出去”面临众多障碍等,民营企业“成长的烦恼”还真是不少。
北京大学国家竞争力研究院郭云涛院长强调,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在中国正由世界大国变为世界强国的关键阶段,我们正确识别我国竞争力与全球其他国家竞争力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实现零和竞争到融合发展的跨越,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国家竞争力。
郭院长还指出,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民营企业竞争面临挑战前所未有,产品普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品牌优势,传统的以增加资本、劳动力投入为驱动力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将难以适应这一新形势,部分技术和落后的企业将逐渐被市场竞争所淘汰。
对于中国经济,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在评论时说:“反观中国经济现状,存在巨大的差距,瓶颈到底在哪里?从根本上说,创新尚未真正形成一种文化。”存在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适当的“冲突”常常是社会有活力的表征。历史经验表明,危机中往往蕴藏着契机,民营企业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旦被正视,就会成为寻找出路的压力、催生变革的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巡视员、副主任陈炳才直言,知识、技术、管理创新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大致包含五种新的组合: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获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而唯有创新,才能“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的领域”,实现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的转变。
中国从封闭经济来,到开放经济去。从“杀出一条血路”到“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我们在摒弃闭关自守的同时也抛弃了落后,在转向开放兼容的同时也走向了富强,创新永无止境,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在路上。